作者:楊瑋娣(北京工業(yè)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副教授)
“寒夜客來茶當酒,竹爐湯沸火初紅?!辈?,起源于中華大地,最早可追溯至上古神農(nóng)時期。歷經(jīng)歲月滌蕩,茶生活早已深深融入國人的日常起居,成為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以茶入畫,以畫釋茶,古代繪畫承載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人文、藝術、美學等信息,以古代茶畫為媒,可以探尋不同時代人們的生活起居和飲茶方式的變遷,以及茶家具和相關陳設用品的演變等,從而梳理茶生活與茶家具的發(fā)展脈絡。
從“神農(nóng)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(即茶字)而解之”的傳說中可見,最初茶的出現(xiàn)是被當作一種可以解毒的藥材。東漢之前,茶文化還處于萌芽階段,以粗放的吃茶方式為主,沒有專門的茶家具或器皿,所用器具都是與日常生活用具混用。拙樸的漢墓壁畫和漢代畫像磚中展現(xiàn)了當時人們席地而坐的生活場景,貴族宴飲中所用的低矮榻、曲足案、食案、圓檈等,皆是茶家具的早期雛形。
攆茶圖(中國畫)劉松年
攆茶圖(中國畫·局部)劉松年
成書于三國時期的《廣雅》,最早記載了餅茶的制作方法和飲用方式:“荊巴間采葉作餅,葉老者餅成,以米膏出之?!笨梢钥闯觯S著人們對茶葉種植認識的深入,出現(xiàn)了易于存放的餅茶。此外,魏晉南北朝時期僧人飲茶的普及促進了“茶禪一味”思想的形成,加之貴族中出現(xiàn)的“以茶代酒”的風尚,都極大地推動了茶文化的發(fā)展。人們開始以煮茶作為主要的飲茶方式,并適量加入鹽和各種佐料,熬成羹湯,史料記載有“茗粥”之說。這一時期,雖然依舊沒有出現(xiàn)專用的茶家具,但是隨著文化的融合,西域的胡床傳入中國,配合人們席地而坐的低矮家具逐漸向高型家具過渡,并在絢爛華美的石窟壁畫中留下了珍貴的印記。
唐人宮樂圖(中國畫·局部)佚名
唐人宮樂圖(中國畫)佚名
隨著茶在各個階層中的逐漸流行,到了隋唐時期,人們更加注重飲茶的儀式感。唐代陸羽所著《茶經(jīng)》的問世,更是將茶文化推向空前繁榮的發(fā)展時期,煎茶成為當時主要的飲茶方式。從《唐人宮樂圖》這幅經(jīng)典茶畫中可以看到雍容華貴的仕女和精美華麗的宮廷家具,富麗的設色更是將唐代審美展現(xiàn)得淋漓盡致。畫中,宮女們分坐于雕飾精美的月牙凳上,圍著寬大的長案或在吹篥,或彈琵琶,案上擺放著精致的茶盞,人們沉浸在美妙的樂音中享受著煎茶的美好時光。宮廷茶宴成為唐代宮廷休閑與文化生活的一部分,亦是唐代茶事活動的一個縮影,相應的茶家具種類和形式也逐漸豐富起來。此時用于飲茶的長案與月牙凳可以滿足多人共同參與,足見飲茶已經(jīng)具有了一定的社交屬性。
時至宋代,茶文化和茶美學在彼時獨特審美風格的影響下進入極為興盛的時期。這一階段,飲茶方式在煎茶法的基礎上逐漸發(fā)生變化,從宮廷貴族到市井百姓,出現(xiàn)了點茶、斗茶、茶百戲等多種多樣的方式,它們已經(jīng)和人們的生活融為一體。此時的茶家具不僅種類繁多,而且展現(xiàn)出極簡的雅致之美。
品茶圖(中國畫)文徵明
品茶圖(中國畫·局部)文徵明
攆茶,即把已經(jīng)焙干的茶餅敲碎,然后放進碾槽里研磨成粉狀的茶葉末。以南宋宮廷畫家劉松年所繪《攆茶圖》為例,畫中不僅有香、墨和字畫,還有仆人送上的茶。這幅畫作細致地描繪了文人雅士一起品茶、賞畫的茶會情景。畫中劃分出備茶區(qū)和品茶區(qū)兩個區(qū)域。備茶區(qū)的大方桌用來擺放點茶所需的各種茶器和杯盞,攆茶、煮水等環(huán)節(jié)也都有相應的家具或承具作為依托,品茶區(qū)則展現(xiàn)了文人品茗賞畫的雅集場面??梢钥吹剑瑐洳鑵^(qū)的方桌上陳列有篩茶的茶羅、貯茶的茶盒以及白色茶盞、紅色杯托、茶匙、茶筅等,一名仆人正騎坐在長條矮幾上攆茶,矮幾的榫卯結構清晰可見。桌旁,另一名仆人正拿起細嘴湯瓶進行點茶。宋人點茶的講究皆體現(xiàn)在細節(jié)之處,如茶爐并非直接放在地上,而是置于一個雕花小案之上,又名瓶座。畫中還出現(xiàn)了雕飾精美的貯水甕,荷葉蓋別具清雅韻味。
此外,不同版本的“斗茶圖”也生動展現(xiàn)出市井百姓的飲茶生活。數(shù)百年歲月流轉(zhuǎn),斗茶帶給人們的那些煙火往事早已消散在輕揚的茶湯里,然而畫作中那些穿街過巷、擔著茶箱的茶人,卻演繹著一段段多姿多彩的茶生活。形形色色的茶箱里,各類茶盞、湯瓶、茶爐讓人們看到宋代飲茶的精致與儀式感,更讓我們體會到文人雅士對茶美學和茶家具傾注的那份心意與情懷。
莫高窟第257窟北魏壁畫中的胡床
漢代畫像磚中展現(xiàn)了貴族席地而坐的宴飲場景
南宋之后,精致的點茶技藝逐漸淹沒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,成為永恒的經(jīng)典。明代,隨著餅茶進貢制度的廢除,散茶興起,簡單易行的泡茶法逐漸盛行,飲茶不再拘泥于形式,一人一杯,一桌一凳就可以愜意地喝茶,飲茶也由此更為普及。此時的泡茶法注重水質(zhì)和泡茶壺的選擇,紫砂壺開始流行。泡茶流程簡化的同時,茶家具也逐漸簡化,主要與書房空間的家具共用。隨著明代園林建筑的興起,飲茶的場景多轉(zhuǎn)向戶外或庭院中,由此逐漸形成了茶寮。與自然情趣相融合的茶寮文化成為明清飲茶的一大特色,再一次推動了茶空間與茶美學的發(fā)展。文徵明的《品茶圖》以清簡蕭疏的筆墨展現(xiàn)了品茶于山水間的文人雅趣。畫中,一山一水,一室一茶,品茶對飲,通山水之靈氣,令人神往。
飲茶,不僅是一種生活方式,也是一種生活態(tài)度。中國古代繪畫中展現(xiàn)的茶人、茶事,積淀著杯盞中的美好,生動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生活場景,訴說著茶文化的歷史更迭。今天,從源頭上了解中國茶文化,尤其是讓更多的年輕人從中汲取精神養(yǎng)分,挖掘隱藏于其中的文化基因,在繼承傳統(tǒng)的同時推陳出新,對于我們思考茶文化的當下與未來有著重要意義。
來源:光明日報、北京茶世界
如有侵權 請聯(lián)系刪除